第一百章 友人相逢-《医者晚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我们青年四大家是得到诸位师长认可的。介宾你还不知道吧?去年马莳的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》刊行,收《素问》81篇,合为9卷,于原文词义、医理逐篇逐段加以注解,在阐发经文精微、补苴唐人王冰注释罅漏诸方面,贡献颇大,龚师甚至扬言马莳是继王冰以后第二注家,此书当为《素问》主要注本,读《素问》者不可不看。”

    俞尧日说道,这更让张介宾觉得不可思议,二人年纪相差仿佛,今年马莳也才二十六七岁,竟然就成了龚廷贤口中仅次于王冰的第二注家,这简直比徐春甫当年还要惊艳世人。

    徐春甫当年也是三十多岁才名传天下,可马莳二十几岁就做到了,这如何不让人吃惊?

    张介宾还不知道此书只是马莳的注书的开端,他甚至能凭借两本注书成为一代宗师。若知晓这些,张介宾可能震惊得麻木了。

    “唉,不服气不行啊,我的注书才完成一半,马莳竟然完成了一部。”吴崑叹息道。

    原来他也在为《素问》作注,这十年来也完成了十几卷,可马莳就九卷便成一家之言,而他还有一小半未完成。本来他是有望在四十岁前完成这部注书,只是先前支援边地,加上又花了些时间去研究脉诊,耽搁了两年,即便如此,再有个六七年也能完成《素问注》。

    《素问注》便是他给自己注书取的名字。

    俞尧日却笑道:“山甫兄,你就知足吧,太医院谁不知道,你的《脉语》,玄台的《素问注》,一时瑜亮?”

    众人点头,显然都认可这说法,只是他们不知道,吴崑在后世也常和马莳并称,都是经注大家,《医林续传》更是盛赞:医林有不满焉者,非愚则狂而已。

    “当世脉书,无外乎李时珍之《濒湖脉学》、汪机之《脉书要语》、《矫世惑脉论》、吴崑之《脉语》。”

    “听听,都把山甫你推向了当世三大家,与李时珍、汪机并称。”陈实功说道。

    把吴崑的《脉语》和李时珍、汪机的著作并论,由此可见众人对他的认可。

    李时珍此时闻名于世的,不是还未问世的《本草纲目》,而是《濒湖脉学》,若没有《濒湖脉学》,时医可能都不会知晓李时珍之名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